首页
《疑难病杂志》2025年第09期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在线 • 《疑难病杂志》2025年第09期
  • 基于网络药理及分子对接研究津力达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
    作者:程思 张燕萍 刘欣 王菲 赵进东 方朝晖 关键词:2型糖尿病 津力达颗粒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作用机制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系统探讨津力达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主要活性成分、核心靶点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TCMSP平台按一定标准筛选津力达颗粒的活性成分、相应靶点,再通过UniProt数据库对基因信息标准化,利用Cytoscape 3.10.1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图,分别在GeneCards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获取疾病靶点,筛选药物、疾病交集靶点,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识别出核心靶点。然后选取degree值排名前5的靶点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关键靶点,并使用DAVID数据库对基因本体(GO)和KEGG通路进行富集分析。最后,通过分子对接技术验证前5种活性成分与靶点的结合能力。结果 本研究从津力达颗粒中筛选出171种活性成分,进一步分析发现,槲皮素、木犀草素、豆甾醇、山奈酚和β-谷甾醇为其中5种关键成分,具有显著的抗糖尿病潜力。通过靶点筛选,识别出811个与2型糖尿病相关的靶点,其中153个为交集靶点,最终确定了TNF、IL-6、Akt1、PPARG和TP53作为关键靶点。GO分析显示,相关的生物过程主要涉及炎性反应、缺氧反应、细胞生长与凋亡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揭示,TNF信号通路等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分子对接分析结果显示,关键活性成分与主要靶点之间存在着重要且明确的联系。结论 津力达颗粒通过多靶点、多通路的协同作用,调控2型糖尿病的病理过程。
  • 脓毒症患者血清miR-106a-5p、PFKFB3水平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作者:姜文娟 任阳 李百远 李婷婷 郑艳妮 关键词:脓毒症 微小RNA-106a-5p 6-磷酸果糖-2-激酶/果糖-2,6-二磷酸酶3 预后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miR-106a-5p、6-磷酸果糖-2-激酶/果糖-2,6-二磷酸酶3(PFKFB3)水平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2024年9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症患者152例为脓毒症组,根据病情程度分为普通脓毒症亚组84例和脓毒性休克亚组68例,根据90 d患者预后分为死亡亚组60例和存活亚组92例,另选取同期医院健康体检志愿者76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血清miR-106a-5p相对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PFKFB3水平;使用在线数据库预测miR-106a-5p与PFKFB3的结合位点;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脓毒症患者血清miR-106a-5p、PFKFB3水平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分析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R-106a-5p、PFKFB3水平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脓毒症组血清miR-106a-5p水平降低、PFKFB3水平升高(t/P=22.855/<0.001、17.897/<0.001);miR-106a-5p与PFKFB3 3′非翻译端1506-1512处存在结合位点,脓毒症患者血清miR-106a-5p与PFKFB3水平呈负相关(r/P=-0.669/<0.001);与普通脓毒症亚组比较,脓毒性休克亚组血清miR-106a-5p水平降低、PFKFB3水平升高(t/P=4.285/<0.001、4.101/<0.001);152例脓毒症患者入院后90 d病死率为39.47%(60/152);脓毒性休克、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高、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评分高、PFKFB3高为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7.933(1.932~32.570)、1.262(1.104~1.443)、1.070(1.025~1.116)、1.034(1.013~1.055)],miR-106a-5p高为独立保护因素[OR(95%CI)=0.850(0.785~0.920)];血清miR-106a-5p、PFKFB3及二者联合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0、0.782、0.892,二者联合高于血清miR-106a-5p、PFKFB3水平单独预测的AUC(Z/P=3.388/0.001、3.695/<0.001)。结论 脓毒症组血清miR-106a-5p水平降低和PFKFB3水平升高与病情加重及预后不良相关,血清miR-106a-5p、PFKFB3水平联合对预后的预测效能较高。
  • 血清ApoJ、TSG-6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术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的评估价值
    作者:单绍银 童垣皓 孙皓 张蔚然 刘超 沈镜孚 韩志锋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 载脂蛋白J 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6
    目的 探究血清载脂蛋白J(ApoJ)、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6(TSG-6)水平对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患者发生术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增厚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9月南京明基医院胸外科收治的行CEA手术的颈动脉狭窄(CAS)患者120例为CAS组,根据术后2年CIMT厚度将CAS患者分为增厚亚组31例(CIMT厚度≥1.0 mm)和未增厚亚组89例(CIMT厚度<1.0 mm),另选取同时期医院健康体检者6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ApoJ、TSG-6水平;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CAS患者血清ApoJ、TSG-6水平与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术后2年CIMT厚度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AS患者CEA术后发生CIMT增厚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ApoJ、TSG-6水平对CAS患者CEA术后发生CIMT增厚的预测价值。结果 CAS组血清ApoJ、TSG-6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t/P=9.656/<0.001、9.534/<0.001);与未增厚亚组比较,增厚亚组D-二聚体(D-D)、CRP、TNF-α水平升高,ApoJ、TSG-6水平降低(t/P=3.454/0.001、8.321/<0.001、4.204/<0.001、4.184/<0.001、3.432/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AS患者血清ApoJ、TSG-6水平分别与CRP、TNF-α水平呈正相关(r/P=0.564/0.021、0.612/0.004,0.598/0.013、0.690/<0.001),与术后2年CIMT厚度呈负相关(r/P=-0.599/<0.001,-0.509/0.0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oJ、TSG-6水平高是CAS患者CEA术后发生CIMT增厚的保护因素[OR(95%CI)=0.808(0.687~0.951),0.761(0.593~0.975)];血清ApoJ、TSG-6水平单独及二者联合预测CAS患者CEA术后发生CIMT增厚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42、0.715、0.875,二者联合的AUC大于单独预测(Z/P=2.169/0.015、3.092/0.001)。结论 CAS患者血清ApoJ、TSG-6表达上调,二者与CEA术后发生CIMT增厚和炎性反应相关,且均为CAS患者CEA术后发生CIMT增厚的独立影响因素,联合检测对于CIMT增厚的发生风险具有较高的临床预测价值。
  • 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NLRP3炎性小体与神经功能指标和预后的关系分析
    作者:韩伟 闫鲜鹏 高颖 王洁英 卫丽 高娜 李婷 王平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 NLRP3炎性小体 神经功能指标 预后
    的 分析病毒性脑炎(VE)患儿血清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与神经功能指标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3年3月陕西省人民医院儿科诊治的VE患儿82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组(n=31)与重症组(n=51)。患儿出院后随访6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GOS)对患儿预后进行评估,并分为预后良好亚组(n=49)与预后不良亚组(n=33)。采用RT-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LRP3炎性小体[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半胱天冬酶-1(caspase-1)]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ELISA法检测神经功能指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NLRP3炎性小体指标与神经功能指标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VE患儿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P3、ASC、caspase-1 mRNA对患儿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重症组NLRP3、ASC、caspase-1 mRNA相对表达量及血清S100β、NSE水平均高于轻症组,血清BDNF水平低于轻症组(t/P=7.245/<0.001、6.985/<0.001、11.319/<0.001、3.906/<0.001、8.452/<0.001、7.900/<0.001);NLRP3炎性小体指标与S100β、NSE呈正相关(P<0.01),与BDNF呈负相关(P<0.01);预后不良亚组患儿脑干损伤、惊厥持续状态、呼吸衰竭、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脑电图中重度异常、病情重症、合并应激性高糖比例、NLRP3、ASC、caspase-1 mRNA相对表达量及血清S100β、NSE水平均升高,血清BDNF水平降低(χ2/t/P=21.091/<0.001、7.251/0.007、8.358/0.004、6.201/0.013、5.306/0.021、9.044/0.003、6.717/0.010、7.526/<0.001、7.682/<0.001、4.930/<0.001、7.598/<0.001、9.513/<0.001、7.562/<0.001);存在惊厥持续状态、中重度脑电图异常、病情重症、NLRP3 mRNA高、ASC mRNA高、caspase-1 mRNA高、S100β高、NSE高为VE患儿预后不良独立危险因素[OR(95%CI)=2.057(1.088~3.888)、2.002(1.024~3.913)、2.026(1.049~3.914)、2.489(1.028~6.025)、2.428(1.194~4.936)、2.261(1.130~4.526)、3.442(1.011~11.717)、2.641(1.053~6.621)],BDNF水平高为保护因素[OR(95%CI)=0.325(0.118~0.896)];NLRP3、ASC、caspase-1 mRNA及三者联合预测VE患儿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9、0.759、0.818、0.947,三者联合优于各自单独预测价值(Z/P=5.266/<0.001、5.678/<0.001、4.323/<0.001)。结论 VE患儿血清NLRP3炎性小体指标水平明显升高,且与患儿神经功能损伤情况及预后密切相关,对VE患儿预后具有良好的评估价值。
  •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外周血miR-1323/IL-6炎性轴改变情况及其与预后不良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肖二明 刘海杰 于美尧 边玲 刘晓靖 关键词: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 微小核糖核酸-1323 白介素-6 预后不良 儿童​
    目的 探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外周血微小核糖核酸-1323(miR-1323)/白介素-6(IL-6)炎性轴改变情况及其与预后不良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4年3月河北省廊坊市妇幼保健院、廊坊市儿童医院儿科收治的RMPP患儿20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30 d预后将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160例与预后不良组42例;根据不同病情程度将患儿分为轻度亚组33例、中度亚组91例、重度亚组78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法检测miR-1323相对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IL-6水平;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RMPP患儿miR-1323、IL-6水平与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分析miR-1323、IL-6水平与RMPP患儿预后不良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miR-1323/IL-6炎性轴对RMPP患儿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不良组miR-1323、IL-6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t/P=8.523/<0.001、6.514/<0.001);miR-1323、IL-6水平比较,轻度亚组<中度亚组<重度亚组(F/P=41.205/<0.001、44.976/<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RMPP患儿miR-1323、IL-6水平分别与CRP、PCT水平呈正相关(miR-1323:r/P=0.734/<0.001、0.824/<0.001;IL-6:r/P=0.839/<0.001、0.834<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iR-1323高、IL-6高为RMPP患儿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1.661(1.305~2.115)、1.579(1.231~2.026)];miR-1323、IL-6水平单独及二者联合预测RMPP患儿预后不良的AUC分别0.793、0.779、0.895,miR-1323/IL-6炎性轴优于其各自单独预测效能(Z/P=1.997/0.043、2.367/0.031)。结论 外周血miR-1323/IL-6炎性轴在RMPP患儿中的表达显著上调,与预后不良风险独立相关,预测价值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