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疑难病杂志》2025年第08期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在线 • 《疑难病杂志》2025年第08期
  • 外周血LMP2、RVD1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相关性
    作者:王楠 孙嘉林 张蕊蕊 吉国栋 刘洁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认知障碍 低分子量肽酶2 消退素D1 相关性
    目的 探讨外周血低分子量肽酶2(LMP2)、消退素D1(RVD1)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认知障碍(CI)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4年7月青海省人民医院急诊内科收治的AIS患者216例为AIS组,同期健康体检志愿者65例为健康对照组,随访6个月根据是否发生CI将AIS患者分为CI亚组72例和非CI亚组14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外周血LMP2、RVD1水平;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AIS患者外周血LMP2、RVD1水平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患者发生CI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外周血LMP2、RVD1水平对AIS患者发生CI的预测效能。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IS组外周血LMP2水平升高,RVD1水平降低(t/P=13.957/<0.001、28.146/<0.001);AIS患者外周血LMP2水平与MMSE、MoCA评分呈负相关(r/P=-0.718/<0.001、-0.704/<0.001),RVD1水平与MMSE、MoCA评分呈正相关(r/P=0.707/<0.001、0.726/<0.001);与非CI亚组比较,CI亚组外周血LMP2水平升高,RVD1水平降低(t/P=10.361/<0.001、-9.762/<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NIHSS评分高、梗死体积大、LMP2高为AIS患者发生CI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1.072(1.007~1.142)、1.500(1.271~1.771)、1.580(1.286~1.941)、1.006(1.003~1.008)],RVD1高为独立保护因素[OR(95%CI)=0.738(0.648~0.840)];外周血LMP2、RVD1水平及二者联合预测AIS患者发生CI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2、0.804、0.895,二者联合的AUC大于外周血LMP2、RVD1水平单独预测(Z/P=3.920/<0.001、3.764/<0.001)。结论 外周血LMP2水平升高、RVD1水平降低与AIS患者CI有关,二者联合预测AIS患者CI的效能较高。
  •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三维可视化言语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合并构音障碍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许保闪 洪文军 赵东凤 高鑫 林晓光 关键词:脑卒中 吞咽合并构音障碍 重复经颅磁刺激 三维可视化言语康复训练 常规康复
    目的 探究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三维可视化言语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合并构音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3年1—12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合并构音障碍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常规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加用rTMS联合三维可视化言语康复训练。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吞咽功能、构音功能、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吞咽功能、构音功能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4.00%、96.00%,高于常规组的78.00%、80.00%(χ2/P=5.316/0.021、6.061/0.014);治疗4周后,2组患者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评分、Frenchay构音障碍评估量表(FDA)评分、吞咽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项目评分均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常规组(t/P=7.335/<0.001、5.094/<0.001、3.699/<0.001、8.793/<0.001、12.235/<0.001、3.932/<0.001、5.310/<0.001、4.653/<0.001、3.666/<0.001、4.957/<0.001、4.485/<0.001、5.688/<0.001、4.713/<0.001);常规组、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20.00%、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P=2.990/0.084)。结论 rTMS联合三维可视化言语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合并构音障碍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吞咽功能及言语功能,增加言语清晰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较高。
  • 拉考沙胺联合托吡酯治疗癫痫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HMGB1、FGL2水平的影响
    作者:王威 高润石 陈佳 张灿 孙靓 关键词:​癫痫 托吡酯 拉考沙胺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纤维蛋白原样蛋白2 疗效
    目的 探讨拉考沙胺联合托吡酯治疗癫痫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纤维蛋白原样蛋白2(FGL2)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3年1月—2025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癫痫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用药情况分为2组,单用托吡酯患者为单药组(n=58),托吡酯联合拉考沙胺患者为联合组(n=62)。治疗6个月后,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癫痫发作情况、认知功能、脑电图、血清HMGB1、FGL2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1.94%,高于单药组的77.59%(χ2/P=4.839/0.028);治疗6个月后,联合组癫痫发作频次少于单药组,发作持续时间短于单药组(t/P=12.247/<0.001、8.608/<0.001);联合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高于单药组(t/P=5.650/<0.001、4.988/<0.001);联合组α、β频段功率高于单药组,δ、θ频段功率低于单药组(t/P=3.366/0.001、3.922/<0.001、3.235/0.002、3.152/0.002);联合组血清HMGB1、FGL2水平均低于单药组(t/P=2.160/0.033、2.945/0.004)。结论 在托吡酯治疗基础上加用拉考沙胺进行联合治疗癫痫能够协同增效,减少癫痫患者的癫痫发作频次及持续时间,提高认知功能,改善脑电图频段功率,降低血清HMGB1、FGL2水平。
  • 血清PRR14、BChE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作者:欧春影 许可 郭靖 王梦 关键词:帕金森病 认知功能障碍 富脯氨酸14 丁酰胆碱酯酶 预测价值
    目的 研究血清富脯氨酸14(PRR14)、丁酰胆碱酯酶(BChE)在帕金森病(PD)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4年6月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PD患者120例为PD组,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将PD患者分为认知障碍亚组(PD-CI亚组,n=79)和认知正常亚组(PD-NC亚组,n=41),另选取同期医院健康体检者6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PRR14水平,分光光度法检测BChE活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PRR14、BChE与Hoehn-Yahr分级、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Ⅲ(UPDRS-Ⅲ)评分、MoCA评分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D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RR14水平及BChE活性对PD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结果 PD组血清PRR14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BChE活性低于健康对照组(t/P=5.148/<0.001、5.130/<0.001);与PD-NC亚组比较,PD-CI亚组患者PD病程更长,Hoehn-Yahr分级3~5级比例、UPDRS-Ⅲ评分、血清PRR14水平更高,MoCA评分、BChE活性更低(t/P=6.069/<0.001、4.048/0.044、3.055/0.003、3.540/0.001、4.550/<0.001、2.631/0.010);PD患者血清PRR14水平与Hoehn-Yahr分级、UPDRS-Ⅲ评分呈正相关,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r/P=0.345/0.038、0.452/<0.001、-0.574/<0.001),BChE活性与Hoehn-Yahr分级、UPDRS-Ⅲ评分呈负相关,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r/P=-0.317/0.026、-0.469/<0.001、0.558/<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血清PRR14水平高是PD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1.782(1.273~2.500)],BChE活性高是独立保护因素[OR(95%CI)=0.643(0.478~0.863)];血清PRR14水平、BChE活性及二者联合诊断PD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AUC分别为0.728、0.707、0.842,二者联合优于各自单独预测效能(Z/P=2.559/0.011、2.883/0.004)。结论 PD患者血清PRR1水平升高,BChE活性降低,两指标与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共同检测可提高对PD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
  • 脑深部电刺激术与药物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指标的影响
    作者:姚祥巍 英月芬 殷香宇 孙佳 尚雪莹 关键词: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术 药物治疗 临床疗效 血清指标
    目的 探究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与药物治疗帕金森病(PD)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2月—2024年11月哈尔滨市第四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PD患者158例的临床资料,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79例与对照组7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DBS治疗。治疗12周后,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血清生化指标、血清免疫指标、大脑皮质兴奋性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67%,高于对照组的77.22%(χ2/P=8.600/0.003);治疗12周后,观察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水平低于对照组(t/P=4.575/<0.001、10.560/<0.001、5.775/<0.001);观察组IgM、IgA、IgG水平低于对照组(t/P=5.082/<0.001、9.916/<0.001、6.405/<0.001);观察组中枢传导时间(CMCT)、静息运动阈值(RMT)高于对照组,运动诱发电位(MEP)低于对照组(t/P=7.263/<0.001、5.025/<0.001、7.725/<0.001);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P=0.313/0.576)。结论 DBS联合药物治疗PD具有显著疗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血清生化、免疫及大脑皮质兴奋性指标,具有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