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疑难病杂志》2024年第10期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在线 • 《疑难病杂志》2024年第10期
  • 基于生物信息学构建绝经后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预后模型及验证
    作者: 安沛兴 马晓红 张玲 崔俊芬 单莉 颜红丽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绝经后 蛋白激酶D1 生物信息学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预后生存
    目的通过构建临床预测模型探究在绝经后子宫内膜癌(EC)患者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基因并进行验证,评价其在预测EC患者生存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0月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妇产科就诊的EC患者45例,通过手术获得EC患者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和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下载EC样本及正常组织样本的转录组数据,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确定与EC患者绝经后状态相关的重要基因模块和中心基因,并利用GO和KEGG富集重叠基因所涉及的信号通路。通过在线工具(STRING)分析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并在Cytoscape软件中进行可视化,利用Degree算法评价每个节点的重要性,选取排名前5位的节点。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关键基因在预测EC患者生存情况中的作用。利用免疫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验证关键基因在绝经后EC患者组织中的表达。结果WGCNA分析发现,在GSE17025数据集中共识别出17个模块,“红色”模块与EC呈高度正相关(r=0.650,P<0.001),包括1 019个基因。在TCGA_UCEC中共鉴定出5个模块,其中“蓝色”模块与EC呈高度正相关(r=0.380,P<0.001),包括336个基因。其中有195个基因重叠,重叠基因主要与细胞周期、能量代谢等有关。通过STRING数据库对KEGG富集的前10位通路中126个基因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并基于Degree算法将PKD1、ACTB、SRC、CDH1和COL1A1作为潜在的核心基因。通过构建Logistic回归,筛选出PKD1(OR=2.930,P=0.047)、SRC(OR=0.656,P=0.041)和CDH1(OR=0.612,P=0.023)均可有效预测EC患者生存情况。绘制ROC曲线,发现在PKD1、SRC和CDH1中,PKD1对预测EC的生存情况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AUC=0.634,95%CI0.540~0.727,P=0.006)。免疫印迹法和RT-qPCR结果显示,癌组织中PKD1蛋白及RNA水平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t=10.090,11.257,P<0.001)。结论PKD1可作为影响绝经后EC患者预后生存情况的关键基因,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细胞周期或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 人参皂苷Rb1调控线粒体自噬对脓毒症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 卢彩云 刘畅 黄敏 张洪泉 陶星宇 贾宝辉 关键词:脓毒症 人参皂苷Rb1 血管内皮 线粒体自噬 PI3K/AKT/GSK3β通路 作用机制 小鼠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b1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糖原合成激酶3β(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调控线粒体自噬对脓毒症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健康SPF级雄性昆明小鼠30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组)、脓毒症组(CLP组)、人参皂苷Rb1+脓毒症组(人参皂苷Rb1组)、PI3K抑制剂LY294002+人参皂苷Rb1+脓毒症组(LY294002组)和线粒体自噬抑制剂Mdivi-1+人参皂苷Rb1+脓毒症组(Mdivi-1组),每组6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复制脓毒症小鼠模型,每组给予相应药物处理。术后观察小鼠一般情况,24 h后取主动脉组织样本,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主动脉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vWF、p-AKT、p-GSK3β及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arkin的水平。结果Sham组及人参皂苷Rb1组小鼠一般情况及腹腔感染情况较轻,主动脉组织内膜结构完整,细胞排列较整齐,形态分布规则;CLP组和抑制剂组均可见不同程度的内膜损伤突起,中膜增生且排列紊乱,管壁厚薄不一。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Sham组比较,CLP组小鼠主动脉vWF、Parkin表达升高(P<0.05),p-AKT、p-GSK3β表达降低(P<0.05)。与CLP组比较,人参皂苷Rb1组vWF表达明显降低(P<0.05),p-AKT、p-GSK3β及Parkin表达升高(P<0.05)。与人参皂苷Rb1组比较,LY294002组p-AKT、p-GSK3β及Parkin表达降低,vWF升高(P<0.05),Mdivi-1组p-AKT及p-GSK3β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rkin表达明显降低,vWF升高(P<0.05)。与LY294002组比较,Mdivi-1组p-AKT、p-GSK3β表达明显升高(P<0.05),Parkin表达降低(P<0.05)。结论人参皂苷Rb1通过激活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自噬,进而对脓毒症血管内皮起保护作用。
  • SGLT-2抑制剂致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风险的Meta分析
    作者:杨柳 张?之 马海林 关键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型糖尿病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 Meta分析
    目的对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致成人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风险进行系统Meta分析。方法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数据库、医学文摘数据库、Cochrane循证医学数据库从建库至2023年12月31日收录SGLT-2抑制剂治疗T2DM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提取纳入文献的样本量、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发生DKA情况、治疗时间及药物种类。使用RevMan5.4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二分类变量以相对危险度(RR)值及95%CI作为效应量。结果最终共纳入26篇文献65 176例T2DM患者,其中SGLT-2抑制剂治疗(观察组)37 021例,对照组28 155例;共发生DKA事件139例,观察组DKA事件发生率为0.29%(106/37 021),对照组DKA事件发生率为0.12%(33/28 155),观察组发生DKA风险显著高于对照组(RR=2.71,95%CI1.84~3.97,P<0.001)。进一步亚组分析提示SGLT-2抑制剂组中年龄>60岁(RR=2.73,95%CI1.84~4.05,P<0.001)、体质量指数≥31 kg/m2(RR=2.73,95%CI1.82~4.07,P<0.001)、治疗时间>52周(RR=2.73,95%CI1.84~4.05,P<0.001)、使用卡格列净(RR=4.82,95%CI1.70~13.64,P=0.003)、埃格列净(RR=4.10,95%CI1.11~15.20,P=0.040)发生DKA风险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成人T2DM患者应用SGLT-2抑制剂会增加DKA风险,且年龄越大、体质量指数越高、治疗时间越长发生DKA的风险就越高,另外DKA发生风险也与药物种类有关。
  • 复发型马德龙综合征合并扩张型心肌病1例
    作者: 徐云虎 张万群 曾秋蓉 胡建川 关键词: 马德龙综合征 酒精性肝病 扩张型心肌病 诊断 治疗
    报道1例复发型马德龙综合征合并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
  • 黑地黄丸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 吴俊燕 马超 赵平 关键词:慢性肾功能衰竭 黑地黄丸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所有原发性或继发性肾损害出现的系列症状或代谢紊乱组合而成的综合征,临床以尿液异常、水代谢紊乱及电解质紊乱为主要表现。中医理论认为,脾的运化功能必得肾阳的温煦蒸化才能化生气血精微,而肾精必须依赖脾的运化精微滋养,才能不致生化无源。而慢性肾功能衰竭多由脾肾虚损导致,与先天不足、饮食不节、七情内伤、久病失治、房劳过度等多种因素耗伤正气有关,故治疗需将补脾益肾贯穿始终。黑地黄丸方以苍术为君,地黄为臣,大枣为佐,干姜为使,常被单一或联合西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颇佳。文章从调整胃肠激素紊乱、加强肠黏膜屏障、调节肠道菌群紊乱、调节脑—肠轴互动、保护肾功能、纠正肾性贫血方面等对黑地黄丸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为该药物相关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