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源CT增强扫描对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共干的解剖学及并发症评估
作者:何晓宁 肖娟 穆乃文 郑超 王慧慧 单裕清 王超
关键词: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共干 计算机断层成像 增强扫描 解剖学
目的 通过双源CT增强扫描观察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共干(CMT)解剖变异情况,总结其解剖学特征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8月—2025年1月山东省日照市人民医院影像科行腹部CT增强扫描的患者5 400例的影像学资料,将确诊为CMT的患者107例纳入研究。采用双源CT行腹部增强扫描检查CMT,重建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图像,测量CMT共同主干长度、共同主干直径,观察胃左动脉(LGA)起源及并发症情况,对比不同类型CMT解剖学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107例CMT病例中,长型(14~37 mm)69例(64.49%),短型(<14 mm)38例(35.51%);LGA起源分型Ⅰ型37例(34.58%),Ⅱ型19例(17.76%),Ⅲ型40例(37.38%),Ⅳ型11例(10.28%)。长型CMT共同主干直径为(8.92±1.66)mm,短型CMT共同主干直径为(10.88±1.65)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P=5.860/<0.001),长型与短型CMT之间的亚型分布、合并其他分支变异、合并血管病变、合并中肠旋转不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P=38.458/<0.001、4.955/0.026、5.608/0.018、7.089/0.008)。结论 不同类型的CMT的解剖学特征和并发症有差异,CT增强扫描结合后处理技术可提供三维立体可视化图像,可为临床实践及必要的手术治疗提供帮助。